安徽第一城区包河区:包河追“新” 路!

发布日期:2024-03-14 浏览次数:3982

近日,在市孵化载体建设推进暨2023年度表彰大会上,合肥市科创集团、安徽科技大市场、安徽启迪大街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等3家孵化载体运营机构与包河签约,签约总数全市第一。

科创“朋友圈”持续扩容,成为包河追“新”的最新见证。


园区变化“一天一个样”


播种希望的时节,坐落淝河片区的中国视界,在“硬核”的新兴产业赛道上积蓄着未来发展势能。

商汤科技AR全国产业运营中心即将实体化运作;中建材、中电科等一批“中字头”项目实质性进场办公;河姆渡第二总部签约进驻,着手进场装修和过渡办公;西交大微电子学院新型研发机构落地,计划年内实体化运营;安徽科技大市场、安徽启迪两大孵化器签约完成,启动招引;八度云计算实现年产值过亿元,进入上市辅导期……专班专人推进,重点项目每天都有“新样貌”。

图 | 商汤AR全国产业运营中心挂牌

“引育科技企业,需要资金、人才、空间、市场等共同赋能。从项目看,我们力量储备、梯度培育同步走;从要素保障看,我们基础性服务、提升类服务两手抓。”包河建发公司招商运营部部长沈忱介绍,经过前期扎实的招商储备,如今园区已经“装载过半”。“今年,我们还将聚焦战新产业,为科创关键环节建好‘补给站’。用人气聚财气汇商气,全力打造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数字经济标杆产业园区。”根据包河区“三大行动五项推进”工作部署,新的一年,包河将加快中国视界园区科技创新综合体建设,推进园区新型研发机构、孵化器建设融合,进一步强化科创集聚效应。


图 | “中国视界”人工智能视觉产业港

搭好筑梦台,逐梦人自来。继获评“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”、GAIE“最佳产业服务平台”,年初,中国视界获批“合肥市2023年市级服务业集聚区”。截至目前,园区累计注册企业70余家,注册规模达76亿元。


“小轻新”拥抱科技浪潮

不久前,合肥徽自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完成注册申请并正式进驻工大智谷。

这是一个产学研协作创新的团队。主要成员来自中国科大和合工大,共有硕博士15人。其中,博导都海波教授任首席科学家,牵头研发工作;硕导朱敏教授主持智能系统及装备的产品化。产品组合涵盖工业级移动机器人控制器、各类移动机器人及相关数字化系统软件。


图 | 复合机器人变电所应用案例

“公司取名‘徽自’,意在‘安徽自动化’。”联合创始人之一董亚峰是合肥人,曾就职于上海AMR机器人行业某头部公司。他直言,因为家乡的创新氛围越来越好,所以萌生了创业的想法。据了解,AMR机器人具备环境感知、自主决策和控制能力,应用场景丰富。“比如我们研发并应用的牵引变电所应急操作机器人,利用算法实现自主行为。一间配电房近500个开关,一台应急操作机器人通过网络就能远程统一调控。”董亚峰解释。


图 | 牵引变电所智能应急机器人

起步之年,聚焦电力、铁路、新能源、医疗、3C等细分领域,团队计划推出更多定制化产品,实现年营收1000万元。

信心也源自包河给予的支持。董亚峰表示,“从接洽到谈妥,只用了一周左右时间。办公空间精装修,拎包入驻,服务非常到位。关键是位置也好,与合工大一墙之隔,团队电气与自动化板块的实验室就在校内,这给科技成果转化带来了极大便利。”

科创“小轻新”从四面汇聚,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团团星火。据悉,自去年10月投用,工大智谷累计招引高科技企业团队9家。入驻企业冠盾科技获得200万元合肥市种子资金投资。


更多“知识宝藏”走出实验室


三月伊始,包河区科创集团与合肥市科创集团“牵手”,合作成立“合肥包河科创产业运营有限公司”,共同运营工大智谷。

工大智谷,包河区“环高校科创带”的重要组成。让老师同学们就近创业、舒心创业,是包河区“育好未来产业之苗”的重要抓手。推动科学家敢干、资本敢投、企业敢闯,包河区加速科技成果“三就地”的重要窗口。

图 | 工大智谷“

最近,我们正在谋划实施‘赛马机制’,年内准备再引育10家科创企业,打造市级专业型科技企业孵化器。放眼长远,除了推动区内高校成果转化项目,我们还准备大力引进合肥市外的高层次科技人才、团队和优质科技企业,目标打造国家级双创载体。”区科创集团负责人魏家庆透露。

目前,包河区共有市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、众创空间13家,总孵化面积10万多平方米,累计培育国家高企150余家。在孵企业(团队)400余家,知识产权申请数1600余件。

图 | 科大硅谷包河科创中心建成投用

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。根据计划,2024年,包河区将全力推进“科创包河”建设,进一步做实科创平台、做强科创主体、做优科创生态,让科技创新这一“最大变量”成为高质量发展的“最大增量”。

“新时期,我们将深入落实‘科技即产业’理念,聚焦体制机制再完善、主体培育上台阶、载体建设提档次、要素赋能强产出、成果转化优环境等五个方面,聚力‘育苗、种树、造林’三件要事,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向新的质态跃升。”包河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

素材来源:安徽第一城区包河区

近日,在市孵化载体建设推进暨2023年度表彰大会上,合肥市科创集团、安徽科技大市场、安徽启迪大街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等3家孵化载体运营机构与包河签约,签约总数全市第一。

科创“朋友圈”持续扩容,成为包河追“新”的最新见证。


园区变化“一天一个样”


播种希望的时节,坐落淝河片区的中国视界,在“硬核”的新兴产业赛道上积蓄着未来发展势能。

商汤科技AR全国产业运营中心即将实体化运作;中建材、中电科等一批“中字头”项目实质性进场办公;河姆渡第二总部签约进驻,着手进场装修和过渡办公;西交大微电子学院新型研发机构落地,计划年内实体化运营;安徽科技大市场、安徽启迪两大孵化器签约完成,启动招引;八度云计算实现年产值过亿元,进入上市辅导期……专班专人推进,重点项目每天都有“新样貌”。

图 | 商汤AR全国产业运营中心挂牌

“引育科技企业,需要资金、人才、空间、市场等共同赋能。从项目看,我们力量储备、梯度培育同步走;从要素保障看,我们基础性服务、提升类服务两手抓。”包河建发公司招商运营部部长沈忱介绍,经过前期扎实的招商储备,如今园区已经“装载过半”。“今年,我们还将聚焦战新产业,为科创关键环节建好‘补给站’。用人气聚财气汇商气,全力打造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数字经济标杆产业园区。”根据包河区“三大行动五项推进”工作部署,新的一年,包河将加快中国视界园区科技创新综合体建设,推进园区新型研发机构、孵化器建设融合,进一步强化科创集聚效应。


图 | “中国视界”人工智能视觉产业港

搭好筑梦台,逐梦人自来。继获评“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”、GAIE“最佳产业服务平台”,年初,中国视界获批“合肥市2023年市级服务业集聚区”。截至目前,园区累计注册企业70余家,注册规模达76亿元。


“小轻新”拥抱科技浪潮

不久前,合肥徽自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完成注册申请并正式进驻工大智谷。

这是一个产学研协作创新的团队。主要成员来自中国科大和合工大,共有硕博士15人。其中,博导都海波教授任首席科学家,牵头研发工作;硕导朱敏教授主持智能系统及装备的产品化。产品组合涵盖工业级移动机器人控制器、各类移动机器人及相关数字化系统软件。


图 | 复合机器人变电所应用案例

“公司取名‘徽自’,意在‘安徽自动化’。”联合创始人之一董亚峰是合肥人,曾就职于上海AMR机器人行业某头部公司。他直言,因为家乡的创新氛围越来越好,所以萌生了创业的想法。据了解,AMR机器人具备环境感知、自主决策和控制能力,应用场景丰富。“比如我们研发并应用的牵引变电所应急操作机器人,利用算法实现自主行为。一间配电房近500个开关,一台应急操作机器人通过网络就能远程统一调控。”董亚峰解释。


图 | 牵引变电所智能应急机器人

起步之年,聚焦电力、铁路、新能源、医疗、3C等细分领域,团队计划推出更多定制化产品,实现年营收1000万元。

信心也源自包河给予的支持。董亚峰表示,“从接洽到谈妥,只用了一周左右时间。办公空间精装修,拎包入驻,服务非常到位。关键是位置也好,与合工大一墙之隔,团队电气与自动化板块的实验室就在校内,这给科技成果转化带来了极大便利。”

科创“小轻新”从四面汇聚,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团团星火。据悉,自去年10月投用,工大智谷累计招引高科技企业团队9家。入驻企业冠盾科技获得200万元合肥市种子资金投资。


更多“知识宝藏”走出实验室


三月伊始,包河区科创集团与合肥市科创集团“牵手”,合作成立“合肥包河科创产业运营有限公司”,共同运营工大智谷。

工大智谷,包河区“环高校科创带”的重要组成。让老师同学们就近创业、舒心创业,是包河区“育好未来产业之苗”的重要抓手。推动科学家敢干、资本敢投、企业敢闯,包河区加速科技成果“三就地”的重要窗口。

图 | 工大智谷“

最近,我们正在谋划实施‘赛马机制’,年内准备再引育10家科创企业,打造市级专业型科技企业孵化器。放眼长远,除了推动区内高校成果转化项目,我们还准备大力引进合肥市外的高层次科技人才、团队和优质科技企业,目标打造国家级双创载体。”区科创集团负责人魏家庆透露。

目前,包河区共有市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、众创空间13家,总孵化面积10万多平方米,累计培育国家高企150余家。在孵企业(团队)400余家,知识产权申请数1600余件。

图 | 科大硅谷包河科创中心建成投用

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。根据计划,2024年,包河区将全力推进“科创包河”建设,进一步做实科创平台、做强科创主体、做优科创生态,让科技创新这一“最大变量”成为高质量发展的“最大增量”。

“新时期,我们将深入落实‘科技即产业’理念,聚焦体制机制再完善、主体培育上台阶、载体建设提档次、要素赋能强产出、成果转化优环境等五个方面,聚力‘育苗、种树、造林’三件要事,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向新的质态跃升。”包河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

素材来源:安徽第一城区包河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