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徽第一城区包河区:从“顶梁柱”到“新引擎”的破局之路

发布日期:2025-04-02 浏览次数:71

2025年是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收官之年。日前,《求是》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《坚持和落实“两个毫不动摇”》。文章强调,“党和国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,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,毫不动摇鼓励、支持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”。

一轮轮重组构建发展新格局,一个个新签约重点项目接连落地、一支支科创基金加速创新赋能……近年来,合肥市包河区坚定不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,坚持和落实“两个毫不动摇”,实现滨投集团和滨湖国控集团两大国企战略重组,始终向“新”发力、优化布局,为推动包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

国企架构重塑从“形变”迈向“质变”

“近年来,区属国企改革已经从‘量变’到‘形变’,进而转向‘质变’。”据滨湖国控集团总经理杨林介绍,按照区委区政府部署安排,全区于2022年完成了首轮重组,2024年进一步实现专业性整合。

目前,区国资委直接控股的区属国企,经过聚合形成滨投集团和滨湖国控集团两大核心主体,功能定位、责任目标、业务板块更加清晰,核心功能、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。




以重组之后的滨湖国控集团为例,面对全资及控股子公司52家、参股企业60家、在管210万平方米的庞大资产,快速构建起“2+10”的发展模式,以投融资和国有资本运作为轴心功能,精准划分资产运营、城市服务、科创孵化、资本运作等10大业务板块,同步拓展绿色新能源领域。

2022年以来,滨湖国控集团及子公司滨湖产发集团相继获评产业类“AA+”主体信用等级评定,成为安徽省市辖行政区中首个拥有“AA+”评级的双主体区属国企;10亿元区县科创债发行,在全省实现“零的突破”。




资本市场的高度认可的背后,是集团内部系统性变革:推动资产数字化管理、OA办公系统、银企直连、业财税企银等信息化建设,实现共联共享,大大提高运转效率,降低运营成本;优化审批手续,简化申报流程,提升数智化管理水平;培育专业化人才梯队,集团本部员工平均年龄34.7岁,本科及以上学历达100%,中高级职称人数占27.8%;建立市场化薪酬与退出机制……  

“当前外部环境多变,我们仍然面临较大挑战。”在杨林看来,作为国企必须及时转变观念意识、创新管理模式、提升运营能力,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。“我们正处于最好的状态,拥有政策的支持、新生的队伍、专业的人才。目前,集团正在积极争取‘AAA’评级,更好地承担起推动产业发展的重担。”

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“可选”而是“必答”

3月1日,集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、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多重身份于一体的紫云山(包河)文化创意产业园揭牌,更多文化新业态、新模式、新场景即将落地,包河区文化、旅游、科技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。




“目前罍街、合柴·1972及圩美·磨滩已相继纳入紫云山(包河)文化创意产业园规划版图,拉开了全域旅游发展的大框架。”历经12年,滨投集团在文旅文创和城市更新领域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,在滨投集团总经理陈勇看来,集团此前培育的物业、租赁、类金融等板块陆续划转,如今业务聚合“五指成拳”,更要借助紫云山文化创意产业的“东风”,实现高质量跃升。




春日,漫步圩美·磨滩景区,“空中飞碟”垂直起降飞行器搭载乘客开启空中赏花新视角;召唤无人机空中配送,城市近郊外卖难至的难题迎刃而解;夜幕下,无人智能船与光影技术共同演绎《巢湖神话之焦姥传说》……这正是滨投集团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文旅新场景的生动实践。




秉承着“技术需要扎根文化”的理念,滨投集团进一步推动“文旅+”融合路径——用数字创意激活非遗文化、市井烟火嫁接现代商业、田野艺术唤醒乡愁记忆,初步构建起科文旅、农文旅、商文旅互融互促的文旅生态。

一组数据见证业态升级:罍街从端午到腊八、从中秋到春节,全年民俗活动接连不断,200余家“徽味”本土商户入驻,成功打造“罍+”城市IP。合柴·1972引入126家创意企业,“九莱福”“梵木”“枇杷园”首店效应明显,“城市咖啡节”“勺道时髦节”等活动闪耀全城,年均流量300万人次,2024年商户营收3.5亿元。圩美·磨滩开展“一次尝遍合肥美食”“国庆渔乐节”等活动,带动大圩周边上百农民就业,田园经济创收超千万元。



“最终还是要将‘文旅流量’转化为‘产业增量’。”2024年滨投集团荣获“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”“2024中国旅游业先锋力量TOP10”等重量级荣誉。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一道可选题,而是必答题。”陈勇说。

优化产业布局既要引领前沿也要做优环境

今年,合肥市提出要“一体抓好‘狭义’和‘广义’的营商环境”。

落子战略布局,服务基础民生。在培育“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、天蓝水清的生态环境、好人辈出的社会环境”过程中,不乏包河区国资国企的身影。

在产业培育方面,滨湖产发集团通过资本赋能,服务招商引资,助力中小企业创新,推动零次方、李未可、览翌航空、众擎机器人、利氪科技、耐德佳等优质项目扎根。成立包河创投,母子基金总规模超200亿元,认缴出资额超60亿元,重点布局新能源、新材料、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。源泉担保扶小助微,累计服务企业户数超过1300户,担保金额超200亿元,帮助多家初创企业渡过“死亡谷”困境。重点打造“中国视界”“工大智谷”等科创孵化平台,成功引进八度云计算总部、商汤AR产业中心、河姆渡第二总部、迅蚁全国运营中心、西安交通大学创新研究院等180家企业入驻,注册规模达88亿元,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。




在公共事业方面,滨湖时光集团构建全龄化服务体系:运营全区26所公办幼儿园,创办“童享美学堂”普惠文化艺术培训品牌,“悠芽时光”建立标准化公办托育示范体系,推进群众公共文化空间和体育锻炼场所建设,建设区级医养护理中心,探索基层普惠式医疗健康养老模式。




在城市建设方面,滨投集团承接卫岗、王卫、仰光等老城片区更新,加快推进智慧社区改造。滨湖资产置业公司推出“滨纷公寓”人才社区,提供拎包入住,“春节留肥免费住”“高校学子包河行”等暖心服务实现人才与城市的“双向奔赴”。建发公司致力老旧小区改造,以“好房子”托起群众“安居梦”。印象滨湖公司深耕生态修复,滨湖国家森林公园、巢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串珠成链,描绘城湖共生绿色画卷。

“今年全国两会首提‘投资于人’的新概念,培育更加宽松、友好、精细的环境,正契合其深层内涵。”包河区国资委有关负责人表示,在未来的路上,包河国资还需持续深耕,实现做强做优做大的目标,更好展现国企担当。(来源:安徽第一城区包河区公众号

2025年是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收官之年。日前,《求是》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《坚持和落实“两个毫不动摇”》。文章强调,“党和国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,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,毫不动摇鼓励、支持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”。

一轮轮重组构建发展新格局,一个个新签约重点项目接连落地、一支支科创基金加速创新赋能……近年来,合肥市包河区坚定不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,坚持和落实“两个毫不动摇”,实现滨投集团和滨湖国控集团两大国企战略重组,始终向“新”发力、优化布局,为推动包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

国企架构重塑从“形变”迈向“质变”

“近年来,区属国企改革已经从‘量变’到‘形变’,进而转向‘质变’。”据滨湖国控集团总经理杨林介绍,按照区委区政府部署安排,全区于2022年完成了首轮重组,2024年进一步实现专业性整合。

目前,区国资委直接控股的区属国企,经过聚合形成滨投集团和滨湖国控集团两大核心主体,功能定位、责任目标、业务板块更加清晰,核心功能、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。




以重组之后的滨湖国控集团为例,面对全资及控股子公司52家、参股企业60家、在管210万平方米的庞大资产,快速构建起“2+10”的发展模式,以投融资和国有资本运作为轴心功能,精准划分资产运营、城市服务、科创孵化、资本运作等10大业务板块,同步拓展绿色新能源领域。

2022年以来,滨湖国控集团及子公司滨湖产发集团相继获评产业类“AA+”主体信用等级评定,成为安徽省市辖行政区中首个拥有“AA+”评级的双主体区属国企;10亿元区县科创债发行,在全省实现“零的突破”。




资本市场的高度认可的背后,是集团内部系统性变革:推动资产数字化管理、OA办公系统、银企直连、业财税企银等信息化建设,实现共联共享,大大提高运转效率,降低运营成本;优化审批手续,简化申报流程,提升数智化管理水平;培育专业化人才梯队,集团本部员工平均年龄34.7岁,本科及以上学历达100%,中高级职称人数占27.8%;建立市场化薪酬与退出机制……  

“当前外部环境多变,我们仍然面临较大挑战。”在杨林看来,作为国企必须及时转变观念意识、创新管理模式、提升运营能力,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。“我们正处于最好的状态,拥有政策的支持、新生的队伍、专业的人才。目前,集团正在积极争取‘AAA’评级,更好地承担起推动产业发展的重担。”

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“可选”而是“必答”

3月1日,集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、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多重身份于一体的紫云山(包河)文化创意产业园揭牌,更多文化新业态、新模式、新场景即将落地,包河区文化、旅游、科技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。




“目前罍街、合柴·1972及圩美·磨滩已相继纳入紫云山(包河)文化创意产业园规划版图,拉开了全域旅游发展的大框架。”历经12年,滨投集团在文旅文创和城市更新领域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,在滨投集团总经理陈勇看来,集团此前培育的物业、租赁、类金融等板块陆续划转,如今业务聚合“五指成拳”,更要借助紫云山文化创意产业的“东风”,实现高质量跃升。




春日,漫步圩美·磨滩景区,“空中飞碟”垂直起降飞行器搭载乘客开启空中赏花新视角;召唤无人机空中配送,城市近郊外卖难至的难题迎刃而解;夜幕下,无人智能船与光影技术共同演绎《巢湖神话之焦姥传说》……这正是滨投集团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文旅新场景的生动实践。




秉承着“技术需要扎根文化”的理念,滨投集团进一步推动“文旅+”融合路径——用数字创意激活非遗文化、市井烟火嫁接现代商业、田野艺术唤醒乡愁记忆,初步构建起科文旅、农文旅、商文旅互融互促的文旅生态。

一组数据见证业态升级:罍街从端午到腊八、从中秋到春节,全年民俗活动接连不断,200余家“徽味”本土商户入驻,成功打造“罍+”城市IP。合柴·1972引入126家创意企业,“九莱福”“梵木”“枇杷园”首店效应明显,“城市咖啡节”“勺道时髦节”等活动闪耀全城,年均流量300万人次,2024年商户营收3.5亿元。圩美·磨滩开展“一次尝遍合肥美食”“国庆渔乐节”等活动,带动大圩周边上百农民就业,田园经济创收超千万元。



“最终还是要将‘文旅流量’转化为‘产业增量’。”2024年滨投集团荣获“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”“2024中国旅游业先锋力量TOP10”等重量级荣誉。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一道可选题,而是必答题。”陈勇说。

优化产业布局既要引领前沿也要做优环境

今年,合肥市提出要“一体抓好‘狭义’和‘广义’的营商环境”。

落子战略布局,服务基础民生。在培育“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、天蓝水清的生态环境、好人辈出的社会环境”过程中,不乏包河区国资国企的身影。

在产业培育方面,滨湖产发集团通过资本赋能,服务招商引资,助力中小企业创新,推动零次方、李未可、览翌航空、众擎机器人、利氪科技、耐德佳等优质项目扎根。成立包河创投,母子基金总规模超200亿元,认缴出资额超60亿元,重点布局新能源、新材料、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。源泉担保扶小助微,累计服务企业户数超过1300户,担保金额超200亿元,帮助多家初创企业渡过“死亡谷”困境。重点打造“中国视界”“工大智谷”等科创孵化平台,成功引进八度云计算总部、商汤AR产业中心、河姆渡第二总部、迅蚁全国运营中心、西安交通大学创新研究院等180家企业入驻,注册规模达88亿元,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。




在公共事业方面,滨湖时光集团构建全龄化服务体系:运营全区26所公办幼儿园,创办“童享美学堂”普惠文化艺术培训品牌,“悠芽时光”建立标准化公办托育示范体系,推进群众公共文化空间和体育锻炼场所建设,建设区级医养护理中心,探索基层普惠式医疗健康养老模式。




在城市建设方面,滨投集团承接卫岗、王卫、仰光等老城片区更新,加快推进智慧社区改造。滨湖资产置业公司推出“滨纷公寓”人才社区,提供拎包入住,“春节留肥免费住”“高校学子包河行”等暖心服务实现人才与城市的“双向奔赴”。建发公司致力老旧小区改造,以“好房子”托起群众“安居梦”。印象滨湖公司深耕生态修复,滨湖国家森林公园、巢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串珠成链,描绘城湖共生绿色画卷。

“今年全国两会首提‘投资于人’的新概念,培育更加宽松、友好、精细的环境,正契合其深层内涵。”包河区国资委有关负责人表示,在未来的路上,包河国资还需持续深耕,实现做强做优做大的目标,更好展现国企担当。(来源:安徽第一城区包河区公众号